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十大文化符号,2016年国庆假期旅游“综合秩序最佳景区”。
大足石刻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它的雕塑语言非常优美生动,词素新颖,其突出表现就是或隐或现的气功折射。本文且把这种气功折射现象称之为“气功相”。形形色色的气功相,蕴涵着深厚的修炼文化,形成大足石刻的鲜明特色之一。
当代许多气功研究资料表明,佛教、道教都十分重视气功修炼,且然各自的说法不同,实质一样。佛经的很多义理与气功义理是相通的,有些佛经本身其实就是气功修炼法门。《道德经》也包含着深刻的气功内涵,甚而有人把它称作气功书。气功与佛教、道教相生相伴,可以说没有气功也就没有佛教和道教了。
气功与佛教、道教的关系既然如此密切,气功相自然也要示现到造像上面来。
大足石刻由于密宗造像特多,禅宗和道教造像突出,因而所展现的气功相也比早中期石窟艺术更为充分繁多。特别是宝顶在南宋时期一度成为密教中心,赵智凤在此传承弘扬密教瑜伽金刚部法,造像中显示出来的瑜伽修炼色彩极其浓郁,其中有一些气功相是他处石窟未见或罕见的。这里姑且列举如下十多种气功相,仅供读者欣赏和雕塑界研究参考。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末、宋初时期宗教摩崖石刻,以佛像神像雕塑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著名的艺术瑰宝、历史宝库和佛教圣地,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
大足石刻群有75处,5万余尊宗教石雕佛像造像,总计10万多躯,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
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大足石刻时间跨度从九世纪到十三世纪,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被誉为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石窟艺术陈列馆。
大足石刻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保存之完好,更是世界罕见。众多国内外政要、名人为之惊叹并大加赞誉,是中外游客川渝之行的必游之地。
如对大足石刻一文感兴趣可延展阅读《十大明王》石雕方法谈、公共艺术与权利、秦俑艺术纵横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传统、中国秦汉雕塑艺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雕塑、中国原始雕塑、雕塑语言的思想观念、雕塑的技术性、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等精彩文章。
大足石刻是我们中国伟大的雕塑文虎体现
石刻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石刻属于雕塑艺术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类艺术品。
中国古代石刻种类繁多古代艺术家和匠师们广泛地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线刻等各种技法创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艺术品。
石刻艺术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南朝陵墓石刻
南朝陵墓石刻
。石刻属于雕塑艺术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类艺术品。中国古代石刻种类繁多古代艺术家和匠师们广泛地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线刻等各种技法创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艺术品。
古代石刻种类齐全时代序列较完整特别是汉唐石刻气势雄浑生动精美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本馆收藏的石刻艺术品从题材和功能上大致可分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其他石刻三类。
石刻 泛指镌刻有文字、图案的碑碣等石制品或摩崖石壁。在书法领域,也有把镌刻后,原来无意作为书法流传的称为“石刻”,一般不表书者姓名,三国六朝以前多为;而有意作为书法流传的称为“刻石”,隋唐以后多为,通常标刻书者姓名。—-《古
泰顺县九峰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地村村牌石刻(常治国题)
泰顺县九峰乡人民政府驻地西地村村牌石刻(常治国题)
代碑帖鉴赏》
陵墓石刻
中国古代自商周起逐渐形成了一套等级分明的陵寝制度陵墓石刻就是随
南朝陵墓石刻
南朝陵墓石刻
着陵寝制度和丧葬习俗的发展而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陵墓石刻大致分为两类地下和地上石刻。地下石刻为墓室内实用性和装饰性石刻如汉代的画像石即作为墓室构件嵌置于墓门及四壁上面刻有内容丰富的各种图画。还有石棺、石椁等葬具除了本身具有艺术性的造型外还刻有各种图案装饰。这些画像石及各种刻饰多采用减地平雕及线刻的手法镌刻精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及装饰效果。
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园、墓葬前的仪卫性和纪念性石刻。仪卫性石刻是在陵墓前神道两侧按一定的规制置放的石人、石兽等起着保卫及仪仗作用纪念性石刻则是为了纪念某个事件而专门雕刻的如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的“昭陵六骏”等。这些石刻体量硕大造型生动威严肃穆。
摩崖石刻
碑文中的52个隶书字,字迹清晰,字形方中带圆,雄浑古朴。1900多年的东汉“何君阁道碑”,石碑完好无缺,52个隶书字清晰、雄浑。这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东汉摩崖石刻,其记载极有可能改变人们对“南丝绸之路”路线的认识。
《何君阁道碑》被一个上凸下凹的岩石腔保护着,免受了风雨侵蚀,至今保存完好。“何君阁道碑”呈正方形,边长约0.8米,碑文记载了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蜀郡太守何君令人在此修建古栈道的事迹。碑文中的52个隶书字,字迹清晰,字形方中带圆,雄浑古朴。
《何君阁道碑》不仅是研究古代栈道修建的珍贵文献资料,同时在汉字的发展演变史研究上,也是极其重要的实物研究资料。而且这块摩崖石刻的发现还极有可能改变人们对“南丝绸之路”路线的认识,对研究西南地区的交通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位于太原市的蒙山开化寺内,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历史悠久居中国佛像之首。
蒙山大佛主峰海拔1325米,是晋阳佛教胜地和避暑胜地。公元551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凿寺后大岩为大佛,历五代24年始成。蒙山大佛以山镌刻,结跏趺定而坐,双手施禅定印,佛体厚胛肥肩,佛超山峦,高遏云天,气势非凡。据史称,佛高“二百尺”(约63米)略低于四川乐山大佛,但早于乐山大佛1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