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雕塑艺术

1949年以后,中国成了葛兰西所定义的那种政治社会。在政治社会中,是否有一种政治雕塑艺术是不用理喻的,因为一切都是政治,即使民间社会(家庭、学校和民间社团)也已为政治机制和政治意识形态所渗透和淹没。

主流政治观既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也是种日常性的大众意识形态。拿大刀的抗战人物铸铜群组雕塑
政治雕塑艺术在中国主要指以政治文化主题或政治历史题材的政治雕塑艺术。这一概念很难在本体层次定义,因为它既没有布莱希特式的对政治观的哲学解释,也没有俄国早期对形式主义的革命性实践和政治理解。

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壁画开始,纪念性景观雕塑政治性雕塑艺术成为49年后政治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事实上、政治雕塑艺术是由政治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严格地说,“政治性”一词所包括的意指层次在政治社会的变异历程中是不同的。
政治是通过个人存在和实现的,政治社会的构成不仅在于个人受外在权力的控制,而且在于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国家意识形态化。

在50、60年代,对前苏联对工农兵、对政治领袖及对社会乌托邦的情感和思想既是国家性的,又是个人化的。

纯粹艺术概念并不存在,本质上,那一时期的艺术可视作国家意识形态在艺术中的呈现,政治性主要在于国家意识形态层次,政治雕塑艺术建立在这一层次。
从70年代晚期至今,中国社会可归属为一种后政治社会,其标志为个人开始具有私人道德意识和哲学政治理解,并在90年代产生了商业和大众文化相对自治的民间社会成份。但政治社会的主体架构并未改变、社会文化仍然具有意识形态性。
80年代和90年代在文化结构上还存在着一种基本差异,即80年代文化主流体现为一种反意识形态性,因政治受难导致的受伤情绪和从西方启蒙思想角度进行的政治文化批判,实质上,这是一种后政治雕塑艺术和文化,它建立于又对于意识形态实践构成的政治史层次的自我意识解构。

90年代文化主流应归属于后意识形态范畴,到90年代晚期、中国社会己正面确立和形成了以消费和商业娱乐为核心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艺术中的政冶雕塑艺术现在政治文化层次,即政治的形式被看作一种话语。党旗人物铸铜雕塑

文本及视觉,尤其是它的目常
仍保留在我们今天的潜意识深处和深层言语结构之中。这一层次也是90年代艺术(包括雕塑)关注的主要方面,90年代艺术在这一层次的前后视点也归属不同,前期主要表现为后现代艺术视角,后期则应归属于全球化的当代艺术范畴,它主要侧重于如何重新看待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性及它在现代史文化中的建设性价值
1949年以后的政治性雕塑艺术概念是以政治意识形态变异的文化模型定义的,但它在外延上并不对应于精确的年代划分,即使在今天,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主题性任务雕塑仍在进行制作,但在50年的时间里,美于政治或政治性的雕塑艺术的确围绕着政治观念政治史和政治文化形式在艺术观和视觉上发生着深刻变异,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雕塑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体现,以60年代新影厂片头工农兵雕塑,各大学的毛泽东巨像和《收粗院》叙事组雕塑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从后政治社会的历史现实语境和个人释出发的雕塑,包括早期王克庆的《张志新》,隋建国的《衣体》及与展望合作的《五大书胞海宁的《升华的征程》;

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末期对乌托邦文化和经典政治文化影像的重新观看和挥用。主要作品有于凡的雷锋像,李占洋的南泥湾和贯杨秋的新革命样板戏系列,另外,展望在90年代的街道人物及唐颂武,张玮,部康等人的雕塑也可1为一种政治性雕塑,它们表现了政治意识形态缺失后的惶恐及在中庸的90年代因丧失神性和乌托邦产生的受伤反应。

这类作品虽没有直接的政治主题,情节和影像,但反映了后政治社会的深层次心理景像。

如对政治雕塑艺术一文感兴趣可延展阅读大足石刻优美的雕塑语言《十大明王》石雕方法论公共艺术与权利秦俑艺术纵横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传统中国秦汉雕塑艺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雕塑中国原始雕塑雕塑语言的思想观念等文章。

“政治雕塑艺术”的3个回复

  1. “扩展的艺术概念”(Expanding Concepts of Art)即“社会雕塑”(Soziale Plastik)学说,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概念,已不再是什么理论,而是改变整个社会结构、改变一切存在的基本原则。“社会雕塑”也就具有了“雕塑社会”的功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