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鹣(1894—1939)近代雕塑家。原名新。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江标之子。受家庭熏陶,自幼爱好诗书、绘画及古铜器纹饰。早年留学法国,先后学习素描、油画和雕塑。
1917年前归国,寓居1931年作 《古寺图》1931年作 《古寺图》上海,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教授和教务主任。1919年与丁悚、陈晓江等人发起成立天马会,后在留法同学、雕塑家陈孝岗捐物资助下,于虹桥路建立一所规模较大的雕塑工作室,之后又在闸北设立工艺美术工厂,经营仿铸古董和铜器。1928年与张辰伯发起组织艺苑绘画研究所,地址在西门林荫路。
1929年在杭州完成《陈英士烈士纪念碑》铜像,连基座高八米左右,置于湖滨。同年10月在上海完成《孙中山像》,高三米,连基座高十余米。30年代初,与滑田友一起修复江苏甪直镇保圣寺的罗汉像。1934年至1937年,任《美术生活》(月刊)责任编辑。抗战爆发后,受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邀请,去昆明为龙云塑像,并在龙云资助下开办了一家铸铜厂,不久因辛劳过度在当地逝世。擅长人物肖像和纪念碑雕刻,造型严谨,手法洗炼。代表作还有《李平书像》、《谭延闿像》、《陈嘉庚像》、《画家陈师曾半身像》等。
雕塑家中,江小鹣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人物之一。美术史上多把李金发视为“中国雕塑界之泰斗”,但是如果排除李金发的中国象征主义“第一诗人”以及杭州国立艺专第一届雕塑系主任的身份,仅从雕塑创作角度考虑的话,笔者认为:江小鹣的地位要高于李金发。江小鹣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雕塑界之泰斗”。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我是从三个角度考虑的。
其一,从时间上来看,1915年江小鹣便从巴黎学成回国,后应刘海粟聘请,担任上海美专绘画、雕塑教授。而李金发的回国时间是在1925年。
其二,不同于李金发把“雕塑”视为“一切皆是供人订造的商品”,江小鹣对雕塑的态度是慎重的。基于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江小鹣在西方雕塑的“民族化”问题上有一定的贡献。
其三,从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其公共影响力来讲,江小鹣的作品丝毫不弱于李金发,并有过之。江小鹣游走于上层社会,交际殊阔,得到诸多政界要人(比如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云南王”龙云)和经济界名人(比如哈同)的提携和赞助,与文化界(比如徐志摩、邵洵美、陈散原、陈师增、陈小蝶、钱瘦铁、吴湖帆、刘海粟、张大千、张善孖、黄宾虹等)关系密切,这使他得到许多重要的雕塑创作机会(比如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广场上的孙中山像)。
建国后,江小鹣在美术史上的“被忽略”,和他的这种“上层社会”身份不无关系(他在昆明的陵墓原来邻近聂耳墓,50年代遭夷平,其所造铜像多毁于50年代初)。
在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中,江小鹣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人物之一。曾竹韶评价江小鹣的雕塑“造型严谨、意境深邃、手法洗练,具有民族特色”。江小鹣在书法、治印、收藏、青铜器鉴赏、戏曲等方面都有较深修养,因此,毫不奇怪,传统因素会融入其雕塑创作。
江小鹣的作品(比如《黄兴像》)更多基于写实,较少美化,在不牺牲细节的基础上,做概括处理,因此“拙”意十足。在江小鹣的爱好中,印章制作、书法和雕塑创作的关系最为密切。“唯其指功腕力超乎寻常,大益于雕艺。”“指功”“腕力”应该对雕塑的造型处理很有帮助。而《黄兴像》的整体风格很容易让人想到江小鹣的书法:疏朗洗练,结构处理上带有金石之气,和清代以来的崇尚“金石”趣味的书风不无关系。而江小鹣又长期喜好青铜器仿制,青铜器的制范、铸造和雕塑创作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我们不能仅把江小鹣视为西方雕塑的单纯继承者。他在很多方面更像一个传统文人,自小接受的传统文化浸润对他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江小鹣的雕塑艺术除向传统借鉴诸多之外,也和当时社会联系密切。这一方面和江小鹣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和雕塑艺术在当时所发挥的社会作用相关。在江小鹣的作品中,《孙中山像》共有5件。最早创作的两件放置在武汉,一放置在汉口民族、民权、民生路三路交汇处,孙中山身着中山装,右手执手仗,做“禹步”状。与诸多表现孙中山的雕塑不同,这座雕塑并没有把孙中山理想化,而是注重“写实”,表现了孙中山为革命奔波劳累的状态。武汉的第2件《孙中山像》位于武汉首义广场,孙中山身着传统的长跑马褂,表情严肃,人物呈现、劳瘁皮暮之面容。
除《孙中山像》以外,江小鹣以政治人物为表现对象的作品有《陈其美像》、《黄兴像》、《蒋介石像》等,这些人无一不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政治领袖。《陈其美像》是江小鹣的第二件重要作品,江小鹣造该像,为他带来了极高声誉。 江小鹣除了表现政界人物外,许多作品也以经济界、文化界名人为表现对象。前者以《哈同像》最为有名,《哈同像》位于哈同花园,以哈同在上海经济界的地位,对江小鹣来讲,无疑具有极好的宣传效应。江小鹣还和文化界交往密切,并为文化界名人创作过多个雕像。这些名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属于传统文人,比如著名诗人陈散原、著名国画家陈师曾;一类属于有现代倾向的文人,比如徐志摩等。江小鹣的雕塑才能最初得到肯定,就是因为创作《陈师曾像》,这也是他的第一件重要作品。江小鹣亦擅长社交,和许多时兴文人关系密切。
江小鹣游学日本、法国,接受了“西方”正统的“绘画”“雕塑”训练,但这并没有使他走向与传统的决裂,相反,他的国学根基深厚,对多种传统艺术形式兴趣盎然。
作为专业的雕塑公司,我们希望运用最用心的雕塑设计理念,设备最齐全的雕塑厂,最精致的雕塑制作工艺,为各大高校创作最优质的校园雕塑。
商场美陈雕塑案例 商场美陈卡通人物动物雕塑 玻璃钢商场美陈雕塑价格
江小鹣(1894—1939)近代雕塑家。原名新。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江标之子。受家庭熏陶,自幼爱好诗书、绘画及古铜器纹饰。早年留学法国,先后学习素描、油画和雕塑
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在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中,江小鹣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人物之一。美术史上多把李金发视为“中国雕塑界之泰斗”[1],但是如果排除李金发的中国象征主义“第一诗人”以及杭州国立艺专第一届雕塑系主任的身份,仅从雕塑创作角度考虑的话,笔者认为:江小鹣的地位要高于李金发。江小鹣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雕塑界之泰斗”。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我是从三个角度考虑的。其一,从时间上来看,1915年江小鹣便从巴黎学成回国,后应刘海粟聘请,担任上海美专绘画、雕塑教授。而李金发的回国时间是在1925年。其二,不同于李金发把“雕塑”视为“一切皆是供人订造的商品”,江小鹣对雕塑的态度是慎重的。基于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江小鹣在西方雕塑的“民族化”问题上有一定的贡献。其三,从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其公共影响力来讲,江小鹣的作品丝毫不弱于李金发,并有过之。江小鹣游走于上层社会,交际殊阔,得到诸多政界要人(比如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云南王”龙云)和经济界名人(比如哈同)的提携和赞助,与文化界(比如徐志摩、邵洵美、陈散原、陈师增、陈小蝶、钱瘦铁、吴湖帆、刘海粟、张大千、张善孖、黄宾虹等)关系密切,这使他得到许多重要的雕塑创作机会(比如国民政府上海市政府广场上的孙中山像)。建国后,江小鹣在美术史上的“被忽略”,和他的这种“上层社会”身份不无关系(他在昆明的陵墓原来邻近聂耳墓,50年代遭夷平,其所造铜像多毁于50年代初)。
我将从两方面展开这一部分的书写:一方面关注江小鹣的传统文化素养,从而为理解江小鹣的作品提供一个前提和平台;另一方面关注江小鹣在雕塑创作方面所取得成就,并将其和江小鹣的社会交往相联接,以便读者了解民国雕塑得以生存的客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