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的神道柱

在南朝陵墓石造型中,最令人费解的还是那造型特别南朝陵墓的神道柱,当我第一次去南京考时,这种神道柱的造型设计即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谜,总感觉它是一种具有欧式味道的作品。

以后博仟雕塑公司又去考察过多次,每次都对其反复琢磨,但总是百思不得其解。之所以不解,是因为这种神道柱的造型样式及纹饰处理与我们民族的传统南朝陵墓神道柱全景样式及审美追求都极不相似,倒是与古希柱式很相似,总体型式也很像古罗马为帝王修建的纪功碑。

首先我们看看柱身,这种有瓦棱形回槽装饰的柱身造型完全没有秦汉,三国时期柱式的痕迹,因为在秦仅三国时期的建筑样式中柱形简洁、无复杂装饰。

即使是在南北朝以后,柱形多采用圆形或八边形,但柱子本身仍无这类瓦棱形线条装饰,也就是说南朝的这种柱式在中国本民族建筑历史上既不承前,也未启后。

而这种带有瓦棱形线角的石柱造型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帕特农神殿,阿波罗神庙,塞利诺斯神殿中频繁出现,是典型的希腊柱式,这是其特点之一。柱身上部横向镶嵌着一块较大的长方形石额,这种结合方式显然不像是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造型观念下的产物,在我国古代建筑造型传统中也无二例,侧是征像丙方审美观念中的造型的样式,这是其特点之二,石额上的文字亦很特别,左侧一额用正书文字,而右侧一额则使用反书文字,这种使用反书的做法不知何故?神道柱

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对称吗?是否还有其它更为复杂的原因?这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此乃特点之三,在柱身镶嵌方形石额处的上,中,下各有三道横向环绕柱身的浮雕壁画纹饰,其图案纹样既不似我国商周时期的鞍纹,也不像秦汉,三国时期的行云流水纹,而是辉子纹。

这种子纹饰图案也是具西方持点而在我们民族的校饰图案中不多见的,可说是唯独出现在这南朝的神道柱上,此可谓特点之四。

那么这种古希柱式又是怎样传过来的呢?我想这大概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史书记载,西汉时期张骞两度出使西域曾与许多国家建立了交往,东汉时期班超又出使西域,并开通了海上交通,古罗马帝国的皇帝派使来中国而且埃及两问流城,希量,罗马又都是艺术发达的古国,随着他们与中国的留易交流,艺术上对中国产生影响也是必然,这是直接的影响。

在公元1世纪至3世纪,古代印度的犍陀罗式艺术深受希腊艺术的影响而形成了贵霜时期的特殊艺术风格。

犍陀罗艺术对印度雕刻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随着佛教文化进入中国而对中国北方的艺术有间接的影响。

在南北朝时于期,不仅佛教盛行,学术思想、艺术创作也较为活跃,西方的观念和造型艺术也容易被吸收和借鉴,这是不难理解的。

但流传过来的东西,在早期必然原来的影子很重,逐渐才被中国人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加以改造。这就是南朝神道柱的柱式及总体造型更多体现出西方造型特点的原因。

而且这种柱式特点在南北朝以后再为出现。隋唐以后的华表(即神道柱)造型,除柱头和柱础造型上尚有一点南北朝时期的影子,能看出其中的继承关系,但柱身部分与南北朝时一期已完全不同。

在南朝神道柱上出现的颇具西方风格的东西,在隋唐时期的华表造型上已被作了大的改造。比如初唐时期高祖李渊献陵华表,柱身造型为八边形的棱柱,既没有瓦棱形凹槽及其它装饰图案,也没有方形石额。石狮子与神道柱

保留了具有本民族审美理想和造型特点的部分,如柱头上的顶盖和小兽以及柱础的双螭龙造型。

虽然这种柱头和柱础造型到了盛唐乃至中唐、晚唐时期又有了新的变化,如柱头变成了圆球体。柱础变成了莲花座,但都显然是越来越符合我们本民族审美理想和遣型观念。

由此,我个人认为,南朝陵墓石刻中的神道柱造型是受到外来影响而带有明显的外来风格的作品。

如对南朝陵墓的神道主一文感兴趣可延展阅读所有相关文章:南朝陵墓石刻工匠是哪来的南朝陵墓石刻中的石狮子南朝陵墓的石雕艺术等精彩文献。

“南朝陵墓的神道柱”的3个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