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在山东潍县乐道院,设立了一座外侨集中营,西方人称潍县集中营,这就是群组铜像雕塑《集中营》的原型,高度10.8米,安放潍坊乐道广场。
乐道院潍坊这座城市的纪念性雕塑来缅怀历史,负重前行。也借此展示潍坊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和城市内涵。衷心希望,当您再次走进公共场所,看见那一尊石头或者青铜像雕塑时,可以投去温情一瞥,体会其装饰美与人文美。
纪念性铜像雕塑是城市雕塑的一种类型,它以重要的历史为主题,采用大型庄重的雕塑形式,直耸在公共场所,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雕塑的艺术性为城市精神造型,成为城市人文的具体体现,为驻足欣赏它的人,带去眼睛与心灵的震撼。
人民英雄纪念碑高耸在空阔的天安门广场上,不但成为全国人民缅怀先烈、振奋时代精神的庄重场所,而且具有了浓重的百姓情结。当你走过时,不得不肃然起敬,就像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缓缓飘扬,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不禁随着五星红旗缓缓升起。这也许就是纪念性铜像雕塑的艺术力量。
在潍坊这片土地上,也曾硝烟与战火弥漫,苦难与挣扎纷扰。曾历经沧桑,所以会厚重沉静。一处处记载历史的铜像雕塑矗立在这片土地上,向我们讲述着关于苦难,战争,和平,友谊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潍坊的乐道院(据《潍坊市志》记载:1882年美国基督教牧师狄乐播来潍县传教所建)整个华北地区西方侨民2000余人被日本强行收管在此,时间长达三年半。从此,传教的场所成为了一座阴森恐怖的集中营。集中营的难民们不畏强暴与日本法西斯斗智斗勇。1945年8月17日,潍县集中营解放。
时间走过60年,2005年8月17号,在《胜利·友谊》纪念性铜像雕塑的顶端,刻上了“1945.8.17”。在无涯的时间里,1945.8.17.镌刻在石头上,作为纪念。
《胜利·友谊》铜像雕塑碑底上刻着潍县集中营关押人员名单和一行对照的英文,黑底白字,静穆沉重,关押人名清晰可见,让观者不禁想象那段沉重的历史。一组群像铜像雕塑在底座上,他们或抱拳、或挥舞手臂、或相互握手,不同的身姿有着同样的神情——为胜利和友谊微笑。
距离这座雕塑不远处的墙壁上,雕刻乐道院集中营群像浮雕,为《战争·苦难》、《解放·欢庆》,两组雕塑画面内容对比鲜明,冲击感强烈。只是有着鲜活历史内容的雕塑被淹没在难觅踪迹的草丛中,颇显落寞。三组铜像雕塑位于乐道广场,就在乐道院集中营旧址的入口处。依水而建的乐道广场,周围绿树浓荫,为这里营造出一份宁静祥和。炎热的夏季,这里成为市民的休闲场所,纳凉的老人,练习小提琴的漂亮男孩,还有不知从哪传来的悠扬合唱声……那盘旋在雕塑上端的和平鸽为这里发生的故事做了最好的注脚,青铜使它们恢复了生命。和平是多么美好。“往古者,所以知今也”。记住历史,才能知道现在的珍贵。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华民国国军所守卫在潍县,大失民心,于是,一场空前的浩劫爆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其司令员许世友的指挥下为夺取潍县发起战役,历时一个多月,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场上我人民解放军发起的一次重要的攻坚战役。战役以解放军攻占潍县及其附近地区而结束,这场战役改变了潍县的历史进程,使胶东、渤海、鲁中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有利地推动了山东乃至全国的解放。
潍县战役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政协第十一届潍坊市委员会倡议建立潍县战役纪念广场。红色大理石纪念碑立在数座大理石中,由迟浩田将军题字“潍县战役胜利纪念”,碑身后矗立着高大的泰山原石,高11.5米,重138吨,注释上写到:“气势恢宏,蔚为壮观,象征着革命前辈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精神重如泰山”。在潍坊市烈士陵园革命英雄纪念碑的南壁上,也雕刻着一组潍县战役石材雕塑群像。雕塑展示的是在潍县战役中解放军指挥员在炮火硝烟中冲锋陷阵的场景,在黎明即将到来之际,我军官兵和支前民工怀着对革命全面胜利的渴望和对新中国的梦想,面对强敌释放出了势如破竹的力量。
在山东潍坊奎文区,至今仍保存几座19世纪末期的建筑物,它们历经沧桑,见证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一段艰难岁月。
1942年至1945年,日军在山东潍县设立“敌国人员生活所”,最多时关押外国侨民2000多人,一度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外侨集中营,有人称它是“东方的奥斯维辛”。
今年8月17日,是潍县集中营解放65周年纪念日。当年的潍县,如今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风筝之都。在潍坊市乐道公园,一尊名为“胜利·友谊”的雕塑高高矗立,雕塑的基座上,镌刻着当年被囚禁者的名字——戴爱美、毕大卫、李爱锐、柯喜乐、孟义、戴存仁……这是一群蓝眼睛、黄头发,却拥有地道中文名字的外国人。
乐道院瞬间变地狱潍县集中营原来是美国人狄乐播来中国传教,在潍县城东关买地160亩建立的乐道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这里设立集中营,强行拘留关押在中国沦陷区内的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尚未来得及撤离的旅华侨民。
1942年3月,驻潍县的日军宪兵突然开进乐道院,强行驱赶居民。日军在乐道院四周垒起6座碉堡,架起铁丝网,在岗楼上装上探照灯,架起机关枪。昔日幽静典雅的乐道院,瞬间变成了一座阴森恐怖的集中营。曾被关押在这里的外国侨民中,有曾任蒋介石顾问的美国人雷振远、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赫连博士、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博士、后来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恒安石、1924年奥运会冠军埃里克·利迪尔,还有327名儿童。 集中营里的人们过着非人的生活。据幸存者回忆,这里臭虫、老鼠猖獗,臭气熏天。每天刺耳的起床号吹响后,他们要迅速到指定的区域排队点名,用日语报数,然后参加劳动,动作稍慢一点就会遭到皮鞭抽打。
没有人告诉他们战争何时结束,更没有人知道自己要在这里待上多久。从进入集中营的那天起,他们不仅要长期忍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还要忍受因食品和药物极度匮乏带来的饥饿和病痛。最可怜的是那些孩子们,他们营养不良,面黄肌瘦,身体停止了正常发育,集中营成为他们噩梦的开始。